张晓玫:打造专属于学生的“晓玫午餐”

发布时间:2018-09-12

主动邀请学生吃饭的老师很常见,但五年如一日,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和自己吃饭的老师,也许没有几个。来自我校金融学院的张晓玫副教授不但将自己的“晓玫午餐”发展成了惯例,而且在吃饭过程中与同学的交流和沟通,更使这顿独特的午餐成为了她个人的教育品牌。

“无法改变世界,就改变我的学生”

2008年,刚刚回国的张晓玫负责给金融学院的学生讲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的思想被动与想法空泛,让张老师感到十分棘手:“很多时候他们提的问题是无效的。学生习惯了跟着书本和老师走,却提不出自己的有效问题来。”

她回想起自己在异国他乡求学的经历,见到的却是另一番光景:“国外的学生追着老师问自己的想法,一直缠着老师不放。”程式化思维和自由思考的区别,在张老师看来,这正是中外教育的一大区别。“西财是一所研究型大学,以培养社会智库人才为目的。”她一直坚持的想法就是将我校的教学宗旨落实到每个同学身上,多交流,善引导,让他们成长为社会需要的研究型人才。

此后,张老师更是将自己坚持的教育理念一一写入论文 《财经类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型探索》中,并在最近广州第五届中国金融教育论坛上荣获第二届“中国金融教育优秀论文奖”

一等奖,这实际上是来自全国财经院校金融教育专家们对她的认可和肯定。但张老师直言:

“学校的转型对老师来说责无旁贷,我仅仅是写了一篇研究金融教育的论文,其实更重要的是要让我的学生真正成长起来。”

一年之后,张老师开始任职研究生导师。在她带的研究生里,有的家境不好,常去兼职;有的频繁考证,在考试中寻找安全感;有的在一场恋爱关系中忙里忙外,浮躁不安等等。之前困扰了一年的想法加上研究生新生们面临的形形色色的问题,让张老师觉得有责任引导这些暂时迷失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明白作为研究生该做什么,该坚持什么。“我不可能改变整个世界,但我能改变我教的学生。”这是她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

于是,她开始向她的每个研究生提出了必须和自己单独吃一顿饭的要求,希望在这样的接触中深入了解他们、引导他们,帮助刚入学的研究生找准自己的定位。张老师佯装苦笑解释:“吃饭原本想定在时间较为充裕的晚上,但女生担心晚饭吃多了会长胖,只好定在中午了。”“晓玫午餐”由此应运而生。

“其实我请的是精神食粮”

“其实我请的是精神食粮。”作为导师,面对学生,张老师更喜欢称他们为“晓玫团队”。在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后,她便开始着手安排午餐时间。在交流中,张老师总会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分享自己过去的求学经验,从学习工作到感情生活,只要学生有问题她都尽力解决。有时一个小时说不完就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甚至绕着学校的柳湖继续聊。她说:“虽然我是他们的专业导师,但学生如果没有过好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哪有足够的精力去做好研究呢?”

然而最初的 “晓玫午餐”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加之新入学研究生与老师之间还有些疏离,总会对这顿午餐一推再推。

可在张老师的眼里:“研究生研一开始便应有一个规划,所以研一也是最关键的打好基础的时候,他们少吃一顿饭以后可就后悔了。”她坚持请助教或学生干事安排好午餐的顺序,将推脱掉午餐的人盯紧,直至他有空。

2009级金融学院的研究生李梦渝第一次也推脱了张老师的邀请。可经历了第一次“晓玫午餐”后,在经验与思想的分享中,他深深地意识到与导师交流的重要性。正是这短短几个小时的沟通奠定了他日后每一步的发展方向,在研一的时候就和张老师合作完成了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后来,他在花旗银行实习了两个学期表现出色,却按照自己的想法拒绝了唯一一个大中华区的管培生名额,继而在就业艰难时期接连找到好几份非常不错的工作。

“人就是这样,一件事情安排得有条不紊,其余件件事情都能安排得当。”提及自己的得意门生,她浅浅一笑,眉宇之间尽是欣赏和自豪。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做得更好”

不管是带研究生还是给本科生上课,张老师一直都坚持培养学生自由思考的能力。在讲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时,张老师一节课讲授理论知识,一节课让学生自由讨论,前3次讨论课,更是耐心地一点点引导学生的提问思路。在她耐心深入的引导下,这群学生从刚开始时的无效思考到逐步形成自己的有效提问,从对大学生活的迷茫无助到有目标有动力去执行行动规划,他们不仅在学习科研和生活情感上有所成长,师生情谊也在一路加深加厚。

去年上学期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上到后期,张老师因为父亲查出患了肾盂上皮癌要动手术而被迫调了一次课。临近期末,她不准自己的学生前来看望,许多学生只能通过发邮件的方式表达祝福。而她当时任课的金融理财班里的学生更是一起买来一个许愿瓶,每人都匿名写上自己的祝福话语,希望给老师力量。虽然没有一个人在纸条上署名,却尽情说出了自己想说的心里话。“我们全家都认真看了学生写的每一张纸条,特别是我父亲,躺在病床上是流着眼泪看完的,这个场景我永远难忘。”回忆起此事,张老师依然感到无比温暖和感动。

在那些小纸条上,部分学生们倾述说,一学期下来终于知道老师安排讨论课的用意了———虽然每次上完讨论课都会身心俱疲,却明白了大学生的价值在于思考。也有人说对老师又爱又怕,因为老师的引导让自己终于学会自由思考,却又怕达不到要求,不能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他们开始都认为我的课只有学霸才能得高分。可在讨论课上,从来没有提过问题的同学每次有优先讨论权,结果让那些自以为是‘学渣’的同学成长得更快。学生们也逐渐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能越做越好。”“这才是最重要的!”她开心的笑容又浮现在脸上。

从广州领奖回来后的不久,张老师以请帮忙筹备自己牵头成立的 “中国微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的志愿者吃饭为由继续来“烦”她的研究生们,而大家则是欣喜答应。很多学生从最初的排斥到后来主动约张老师吃饭,这样的转变正是她当初企划“晓玫午餐”的初衷。短短一两个小时的交流和沟通,在学生表现出的不同问题中顺势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并为他们量身打造个性化培养方案,从而让同学喜爱并依赖上“晓玫午餐”。这其实早已超出“晓玫午餐”的涵义,有这样尽心尽责的专业导师作为引领,有团队中优秀的学长学姐作为榜样,有每一次真诚的交流和沟通,这正体现了西财金融学院的普通教育工作者为打造新世纪杰出金融人才付出的汗水和辛劳。

“希望多年以后回首这段求学岁月时,同学们能够感恩人生路上有过作为西财学子的无悔记忆!”张老师如是说道。